今天是:   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文章内容
        ★★★ 【字体:
新课程改革考察报告
作者:督导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3    

透视“宜中现象”

——宜川中学考察报告之二

目前,新课程改革还处于试水区,这条路怎么走,会走得怎样仍然让人困惑,尤其是县级学校更为突出。在课改大势下,困惑是必然的,但解决得如何直接导致排序大洗牌的结果更是难免:传统优势学校可能会褪去,后来者也可能会居上。而宜川中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后来者”。

宜川中学位于陕北,建于1941年,占地75亩,在校生6558名,教职工376名,遵从 “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 的办学理念,追求“打造自主明校”的办学目标,“明校”即明明白白办学,明明白白教书,明明白白学习。在宜中,德育重于智育,过程重于结果,文化重于分数。顺着这条路子走下来,宜中高考六项指标连续六年全市第一,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由2005年的61人、580人发展到2011年的364人、1154人,由原来生源流失发展到周边县区2000多名学生慕名来校就读,由原来默默无闻发展到到每月2000多人前来考察学习。走进宜中校园,通过听课、走访和座谈,我们看来,宜中的成功聚焦于一点,即是“自主”,分开来说,就是自主管理和自主课堂。

自主管理

宜川中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践行“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则,积极实施“4”、“3”、“2”、“1”工程,即四项教育、三大建设、两个关爱和一个核心。

四项教育,包括养成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1、养成教育,内容涉及礼仪、守纪、环保等。在此项工作的落实上,宜中有两大特色:发动班主任、学生,而非仅靠政教处;让班主任带头,学生自己想办法,监督,而非空调说教。比如带手机问题,班主任首先在学生面前自戒三条:上课期间,手机响一次,给班级买50元的书;响第二次,当场砸毁;响第三次,给校长反映,辞退班主任职务。并落实前两次,(当然这要事先安排)此后让每位学生给自己定禁令,大家讨论,统一意见,形成班规,签上名字,接受检查小组和每位学生的监督,这样下来,带手机问题迎刃而解。2、信心教育,对学生多激励,让学生制定自己前进的目标。怎样激励呢?蒋永升副校长在报告中举了个例子。去年新生报到日,自己注意观察,见到主动捡垃圾的两位新生,问姓名并记下;碰到主动打招呼“老师好”的新生,问姓名并记下。在新生入学大会上,点名表扬了这几位学生。大会结束后,一路上碰到学生,都纷纷喊“老师好”,此后主动服务校园的也明显增多。3、感恩教育,结合教师节、母亲节等活动开展活动。4、安全教育,宜中每周二进行安全教育,不是念文件、规定,而是由班主任在网上搜集一周内各地发生的安全事故,特别是校园安全事故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则给大家讲身边、街坊邻居发生的安全事件,这样就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大建设。三大建设包括德育队伍、自主管理队伍和校园文化三项内容。1、德育队伍(班主任、教师、家长、社会)。在宜中,每位班主任、教师都是德育队伍的一员。家长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比如定校服问题,原来家长认为学校是想借此赚钱,非常抵触。学校就召开家长会,告诉家长穿校服不但省钱,而且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避免攀比心理。过了家长的心理关,问题就好解决多了。再比带手机问题,家长的理由是便于与孩子联系,学校则通过家长会告诉家长,带手机弊端很多,聊天,玩游戏,甚至浏览黄色网站,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解决问题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还有社会因素,学校与司法局、派出所、关工委等机构建立联系,定期请领导、专家给学生作报告。2、自主管理队伍。学校建立年级、班级管理小组,加强班主任培训,成立由学生组成的自主管理委员会。3、校园文化。在宜中,从灯箱、厨窗、楼梯到走廊、教室、操场,从班级名称、班级口号到班微、班风,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亲身体验成长、成功和幸福。

两个关爱,即关爱尖子生、优秀生,关爱后进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尖子生的培养,但如何才能吸引、留住、培养好尖子生,宜中在这方面别出心裁。春节期间,校领导亲自去学生所在村,亲自登门看望,在学生家人看来是莫大的荣耀,盛情款待,在当地也反响轰动,引以为荣。花费虽仅200元,但比花2000元更能温暖人、感动人、留住人。关爱后进生方面,宜中走过了以低级管理到亲情化管理、再到民主化管理的过程。蒋校长在报告中举了个一杯水、一碗面、一本书的例子。一个班某个学生成绩差,第一次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倒上一杯水,亲切询问这位学生的情况,从心理、方法、家庭等方面找出掉队的原因;第二次成绩还是没上去,班主任就把这位学生请到饭馆,要上两碗面,一边吃,一边聊,还是探讨学习上不去的原因;第三次成绩仍没有上去,班主任就给这位学生一本书,并亲自抽空给他补课。工作做到这个份上,就是石头也给感化了,成绩哪有上不去的呢?

一个核心,即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宜中的最强亮色,课操、升旗、班主任会等班级事务全部由学生承包,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每位学生既是干事者,也是管理者。管理人员、事项的确定要经过自荐、演讲、竞聘的程序,这样产生的管理员更能切实负责。去年腊月份,半夜里一位学生忽然想起教室的窗户没关,就让父亲骑车送自己去学校,他说“门窗是我负责的,天这么冷,如果夜里暖气管冻裂了,第二天同学们上不好课,那是我的失职,说什么也要去”,到学校让管理人员打开教室,自己关上窗户,回到家里已经凌晨两点多钟了。还有诚信考场的设置,是由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提出来的:老师那么忙,学校还安排他们监考,同时这也是不相信我们!现在宜中考试,无人监考,但实际上每位考生都是一个监考员。学生非常认真,如何有至少三位学生反映同一违纪现象,学校介入调查核实后,违纪者要在全班作检讨。再如零教师课堂。老师短期有事可以请假,但学校不会安排其他老师代课,老师不在期间,由学科班长组织上课,而且往往比老师在时更有实效。

自主课堂

陕西省从2007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宜川中学的课改之路走了三大步。20042005年,组织以班委会为核心的小组,分析研究学情,了解情况,立足实际;20062007年,学校印发课改材料给教师,分批安排教师去外地考察学习,研究教学有效性,并找到课改的突破口:预习和检测。2008年至今,形成自己的教改模式,即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包括自主学习、讨论展示和检测反馈,以学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上,一节自主学习课对应一节讨论展示课,自主讨论课上,老师把学案发下,简要几分钟的指导后离开教室,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展示课上,老师就学案完成情况设置问题,由各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展示,其它组作点评,老师最后作点评和补充。学案制作上,教师提前分工,分头准备,使用前集体讨论,形成定稿,并经年级审阅批准。宜中学案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学法指导,并且区分层次,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教参的再创造。

从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的运行来看,宜中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案变学案,讲堂变学堂,传授变引导,作业变检测,客体变主体,个评变组评。很多细节都能说明宜中下了大工夫,下了细工夫。拿学习小组来说,每科既有以六人为单位组成的学习小组,又有一个专门的科研高效小组,也即专家组,每个学习小组都保证有个专家组成员;每个学习小组的六名成员又按程度不同分为ABC三层,编为123456号,科目不同,同一位学生的编号也不相同。实践中,每月评一次优秀学习小组,其中6号加分值最高,这就引导各组想方设法帮助本组6号展示好,把成绩提上去,为此,组内成立讲师团,在课后或周末去学困生家里辅导变为经常。

对于“宜中现象”,我们应全面、辩证分析:

1、宜中为何要改?因为他们原来质量不好,生源流失。为何要将学生管理一抓四年?因为他们的学生也难管,各种问题都有,缺乏自主意识和习惯。为何从2008年起课改已见成效,却至今仍不敢松懈?因为他们原来也遇到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什么都放给孩子,能学好吗?现在,学校又发现,中老年教师已成为课改的绊脚石,稍有松懈,又会退回原路。

2、让学生成为主体,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学困生的学习及学生知识的整合和系统化。从高二(15)班的成绩单来看,宜中学生的成绩也存在两极分化;学生成为主体后,老师“喂”得少了,很可能会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宜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再看知识的整合、系统化上,课上学生被提问时,或者不会,或者答得片面者也不少,就是在学案的完成上,答题也多见零散,老师在对学生知识的升华、系统化方面仍要下大工夫。

3、宜川县城四面环山,限制了宜川人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但同时也使他们多保留了一份淳朴。这里基本没有留守孩子,学生也较朴实,好管理。宜中校园里,学生都穿校服,看不到华丽、多彩、时尚的装束,这从一个侧面也能说明问题。

总之,我们与宜中有相同之处,但又在传统、地域、校情上差异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要从课改的大势出发,从教改的规律把握,从学校的系统工程着眼,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入手,结合实际,切实迈好课改的每一步,争取在课改大潮中走得稳,走得快,赶在前。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