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有感
—对孩子教育的四点思考
刘秀英
上周日,校领导安排我们一行四人去荥阳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传统文化学习。其间视野拓展不少。现就教育者如何教育孩子与大家分享四点体会,若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孩子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德行教育。在当今商品社会里,因人们对商业道德、商业伦理认识的不足,损人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浮躁的环境里,我们教育孩子善良,结果发现善良的孩子有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教育孩子诚恳,但诚恳的孩子可能在外受人欺负。于是家庭就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凶悍一点。学校迫于升学率评价体系的压力往往也只重学识教育,轻视德行教育。品德教育的缺失,常常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滋生诸多烦恼,到头来阻碍孩子的学习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据基地的老师讲,北京一旅游公司招聘导游时,一名瘦弱的女大学生前来应聘,考官基于导游的辛苦和该女生的自然条件,不准备录用她,应聘现场结束时,该生向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考官为这位学生的谦逊的涵养所感动,最后同意录用了她。古人说的“厚德载物”,“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调查统计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3%取决于他的品行,17%取决于他拥有的知识能力。能否把孩子品行教育好,是孩子一生能否成功的关键。只要孩子是个被尊重的人,他的一辈子就活得比较顺利,做事就易成功,幸福指数也会增加。
二、教化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爱心。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文静,有的比较外向、急躁。孩子的智商也高低不同,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成绩永远是名列前茅,他的智商确实高,而大部分孩子不管如何努力,成绩都在中间,甚至在后面。面对不同的学生,教育者要拥有这样的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证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让孩子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对孩子的热爱,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次基地惩罚四个犯了错的孩子对我很有启发,四个孩子中,小的13岁,大的17岁,他们或因到基地外玩耍,或因吃方便面违反基地规定而受罚。处罚前,建堔学长先说孩子们很辛苦,每天早上4点起床给来基地学习的学员准备洗漱水,整理学员宿舍卫生,服务学员的饮食、学习,颂读经书……,通常晚上12点多才睡觉,但这不是他们犯错而不惩罚的理由,依照基地规定罚跪讲台100分钟,而他们的组长自查管理不力,甘愿陪罚。处罚结束后, 建堔学长总结到,“错能该,归于无”,诚恳求改的态度,是成为大人物的特质之一。这种集惩罚、关爱、维护自尊于一体的惩戒形式, 感化了他们的心灵。促使这些初来基地时劣迹斑斑的少年终将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良师。
三、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激发孩子发展的无限潜能。关于如何鼓励孩子,先看基地张正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说她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最好去医院看医生,而妈妈却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了他,原来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全班只有他进步了。儿子上小学,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妈妈,她儿子数学40名,全班50名学生,老师怀疑她儿子有智障,要她去医院查一下,而她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他充满信心,说他不是笨孩子,只要细心点,会超过他的同桌的。孩子上了初中,已不在差生之列,老师告诉她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而她却告诉孩子,班主任对他非常满意,说只要他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上这所大学。孩子在其成长的历程中因人生经验不足,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这时候我们的适当鼓励会助推他们的成长。一个 教育专家说,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至少需要5000次鼓励。 现实中,对那些学习优秀、品行端正的孩子我们很易做到鼓励,而那些学习困难、品行不端的孩子,往往成为我们鼓励的盲区。事实上,如果这些孩子能被经常鼓励,他们或许成不了参天大树,但可以成为争艳的鲜花、碧绿的小草,他们也同样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孩子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其次是心灵成长的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最后一点是吃苦经历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少,孩子要什么,家长给什么.家长给予的越多,孩子越自私、越不能吃苦、越不能自立。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不是在爱孩子实际是在害孩子。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体验吃苦经历,常言说得好,“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把知识能力给了孩子,孩子终生不一定幸福。我们教育过程中若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们的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