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文章内容
            ★★★ 【字体:
名师不是捧出来的
作者:毛荣富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1    

最近听到这么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教师因为受到“连基本功都还没过关”的批评而在办公室里哭泣,甚至连课都不想上了。这下可急坏了校长,马上前去安慰。原来她为内定“名师”者。某大学教授听了她的一堂课,不料下了“连基本功都还没过关”的结论,听惯了好话的她,怎么接受得了这样的批评?

校长是怎么对她做工作的就不得而知了。而我想说的是:名师不是捧出来的,而是磨炼出来的。

于漪最近讲了这么一件事:曾经有一次教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她想当然地认为此文的主旨是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主人公的思想品德理应拔高。教研组长却严肃地批评她还没有摸到语文教学的大门。其实,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曾是一种风气。这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于老师却旧事重提、自揭短处。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这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仍然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于老师就是如此,她受到如此尖锐的批评,最终却叩开了教学真谛之门,成为一代名师。可以想象,她走过的道路是多么不平坦。

清代蒲松龄曾屡试落第,受尽嘲笑,矢志不渝,终著《聊斋》,世代流芳。陈独秀曾当面批评沈尹默的字“其俗在骨”,令其倏然警醒,前后几十年挥毫不辍,终成大家。看来,一个人想不经过磨炼就成名家,是不切实际的。

那位敢于直言的组长是令人尊敬的。他敢于直言,不怕得罪人;他奉“实事求是”为自己的做人准则;他相信“好马也用鞭子催,响鼓还须重槌敲”。笔者近来多次参加各种听课活动,充斥于耳的是肤浅甚至庸俗的溢美之词,鲜有真知灼见,至于尖锐的批评则几成绝响。这种风气的形成已非一日,大力倡导严肃科学的教学批评已迫在眉睫,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有益于名师成长的氛围和土壤。郑板桥说:“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深刻的批评永远胜于不着边际的吹捧,对于正确的批评,即使措辞严厉,我们也应欢迎。

老实说,以前从学术造诣的角度来看于老师,似总嫌其尚有不足,现在她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却能自揭其短,令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她所说的“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条,就值得我们广大为师者学习,这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