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高中近几年课题研究的情况及分析
现将我校近几年课题研究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课题开展情况
1.国家级课题5项,其中4项已经结题
(1)示范性高中示范作用研究(韩好典)
由中教创新教育研究院、国家教师基金会“十一五”重点课题组于2006年3月批准主项,2008年12月结题。夏邑县高级中学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韩好典、李伟、邵志刚、何佰臣、王世钦等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另外,有7篇论文获奖,其中4篇见诸报端。获奖的7篇论文分别是:
①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作用研究(韩好典、程景良)
②夏邑高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王世钦、张利锋)
③关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示范作用研究(蒋文记、韩庆涛)
④夏邑高中办学行为的示范作用研究(李伟、邵志刚)
⑤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研究(王世钦、程景良)
⑥现代化教学示范作用的研究(何佰臣)
⑦夏邑高中开展教科研方面的示范作用研究(程景良、王世钦、代贵升)
(2)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卢春意)
2006年7月由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批准主项,2009年7月结题,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总结表彰中被评为优秀科研成果。
2007年有22位教师获教学论文、教学录像奖;
2008年有33位教师获数学论文、教学录像奖;
程景良老师主编的《孔子与孔祖文化》(2008年8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杨连锋老师主编的《课文素材挖掘与作文》各获一等奖。
2007、2008年夏邑高中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学校,有10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策略的研究。(李伟)
2007年8月由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总课题组批准立项,2010年12月结题。夏邑高中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韩好典、李伟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何勇、武胜利、韩牧草等10位教师论文获奖。
(4)中学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代贵升)
2009年10月由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批准主项,课题编号ZH08125W,现在研究阶段。
(5)中国师德建设示范单位(董存明)
2008年5月26日由中国师德建设研究总课题组、中教苑教育咨询中心批准主项,为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已结题。
2.省级研究课题5项,其中3项已结结题。
(1)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的尝试
代贵升主持,2004年7年结题,研究成果被河南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评为二等奖。
(2)分层次配题,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刘松主持,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对象课题,2007年7月申报,2008年7月结题。
本课题实施的结果对差生的教学效果尤其明显,很多中差生的物理成绩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优等生的提高则相对不明显,但同样有益。
在《学苑教育》杂志(CN13—1386/G4)2008年第4期发展《分层次配题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论文一篇,在市级新课改论文交流中有两篇论文获奖。
编印了高一阶段部分层次性练习题,并可作为以后参考和使用。
(3)化学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研究
2008年9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立项编号L0814042,姜会平主持,课题组成员有郭义功、刘景来、段文新、高子龙、崔伟、王亚丹,现在临近结题。
《教师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获得省级论文一等奖,《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崔巍)、《浅谈化学课堂教学资源》(段文新)、《学生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高子龙)、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其次,整理出了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及实验改进、创新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参考资料,整理出了有助于教学与成长的教师手册,有助于学生与发展的学生问题手册等。
(4)中学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与学生学科素质培养的研究
2008年9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立项编号L0814043,王慧荣主持,课题组成员有张丰收、吴慧敏、刘献昌、贾晓勇。2010年6月结题,共有5篇论文获奖。
(5)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08年5月18日申评,李伟主持,研究人员有徐步青、董存银、刘远锋、王杰、祝大冉,现在研究阶段。
3.市级研究课题两项,均已结题。
(1)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2009年5月由商丘市教研室批准立项,刘迪主持,课题组成员有蒋文记、杨钦营、李君中、孙冬玲,2010年5月结题。
2009年12月,刘迪的论文《我的课堂谁作主》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为一等奖。
2010年3月,刘迪的课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李君中的课件《百家争鸣》在商丘市教学技能大赛中均被评为一等奖。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2009年5月由商丘市教研室批准立项,王文明主持,课题组成员有房继收、司红玲、张雪丽及县教研室地理教研员王慧,2010年5月结题,研究成果获市级一等奖。
二、实效性分析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其它工作都要为之服务,课题研究也不例外。课题研究怎样才能服务于教育教学?这自然要从其实效性入手,实效性愈强,对教育教学的服务作用也就愈大。而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显然涉及到教师理念的更新,业务的提高和境界的提升,涉及到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下面就上述课题的实效性择要分析之。
1.示范性高中示范作用研究
这一课题涉及到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办学行为、教育教学改革、现代化教学和教科研七个方面的工作。这项课题研究的开展,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此后发展的方向。夏邑高中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是优质高中,这个地位是被各界承认和认可的;但另一方面,从贯彻新课程理念、新教育思想的能力及水平来看,从开展现代化教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和现状来看,从师资结构、教科研情况来看,我校同省内城市优质高中相比,差距依然不小,依然没有跳出农村高中的发展圈子,因此我校作为示范高中的示范作用之范围和幅度也大受局限。这虽与所处地域关系密切,但自身努力改进的空间仍然很大。位子定好了,定准了,发展的眉目就清晰了:瞄准师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软一硬两个着力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办学品位的提升。近几年我校多次开展新课程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参与国家万名班主任培训,举办教学技能大赛,实施青蓝工程,开辟《夏高教研》、学术讲座平台,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育人境界,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化师资结构。同样,大力改善办公条件,配备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是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现代化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近几年的高考、市统考、市办学水平评估结果及我校示范作用的巩固和扩大,证明了我们瞄的方向是准的,走的路子是对的。从这点来说,《示范性高中示范作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展,对我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研究期间,共听取了10多位专家的报告,观摩了10多位全国名师的示范课,撰写了40余篇论文,编写了两部校本教材;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都上成果汇报课,并刻成光盘,供大家研讨学习。从而开拓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提高了能力。其次,通过此项研究,实验教师认识到语文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例如,明白了教学《论语》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君子遗风”,教学《项脊轩态》时要教导学生明白“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教学《边城》时要启发学生弘扬淳朴真诚的民风民俗等。再次,通过研究,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也更加注重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考查。鉴于此,课题组探索出一条思路,让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每周再背一篇美文,并写出读书笔记,以此来提高其阅读与写作水平。现在,从多次测试的反馈结果来看,这个路子还要走下去。
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此两课题的研究都提出了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模式;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多角度展示立体图形,动态地演示一些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获取知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该课题组探索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常规行为。如现在高二年级一直倡导的集体备课,每周的教研活动都提前确定主讲人和课题。先由主讲人向大家汇报对此课的教学安排和设计,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理解,然后由组长或其他教师对此进行评价、订正或补充,完成在基本问题上的统一认识。最后,每位教师再以此为基础,从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出发,制订出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步骤。
4.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本课题组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了两个方面的实效性。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总结出“六W学生自主学习方案”和“四模块学习流程”。“六W学生自主学习方案”即①when 何时、②where 何地、③who 何人、④why 何原因、⑤what 干什么(经过)、⑥how 怎么样(结果、影响),“四模块学习流程”即预习——学习的前提、听课——学习的关键、总结——能力的提高、复习——知识的巩固。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 “备课三思考”和“分层次教学法”。“备课三思考”即选择教什么,让学生最难忘?设计怎么教,让学生最快乐?追求怎样教好,让自己最幸福?在高一历史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分层次教学法:对自觉性强、又会听课的班级(实验班)实施精讲教学法;对会听课但自觉性不强的班级(重点班)实施问题教学法;对学习没有自学性、又不会听课的班级(加强班)实施兴趣教学法,对经过一定程度自主学习培训后的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法。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两方面的探索有很强的实效性和现实意义。
5.化学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
此课题重点探究了教师自身及群体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问题。对于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课题组在教学方法上经过了由“填空式”学案到“问题式”学案再到不拘于一的认识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探讨了减轻压力、疏导心理之道;在教师资源的可持性上,进一步深入认识到了学校组织新课程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专项培训及班主任培训的重要性。对于群体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课题组探讨了教研组内合作、教师共同研修非常具体的做法。可见该课题实效性很高,实践意义很大。
6.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
中学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的研究发现,成果、结论可能很简单,学生可以通过图表、板报、文字总结及演讲的形式互相交流。课题组利用课前5分钟的演讲,使研究过程紧密联系当堂课的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发现,研究性学习虽有诸多好处,但由于较多占用课余时间,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少而精,勿多勿乱,要小而实,勿大勿空,要贴近生活,贴近教材。
《中学生物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已基本获得和建立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框架。课题组两年来大胆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拥有从选择课题,了解、分析背景知识,理顺研究思路,设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到评价结果的自主权,使其科学探究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近几年来的高考可以看出,在生物综合能力应用考题中,我校学生已冲破了新情境、新思路下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之瓶颈的制约。
7.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分层次配题,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中学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与学生学科素质培养的研究。
此立项课题在获得本学科教学上的效果外,同时深化了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研究与教学密不可分:只教不研,就没有升华,不能提高;只研不教,就没基础,不能成立。通过教研,进一步明白了如何进行研究,如何发现问题,指导实践。通过教研,更新了教育观念,改革了教学方法,转变了教师角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校的课题大都能够积极规范地开展,能够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同时,将更新教育理念同教学实际相结合,选题准确,研究深入,论证有力,收获颇丰。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课题研究虽不滥,但也不“精”,还没有做“大”,做“强”。研究停留在“总结”、“汇总”水平,只是往后看,对于教育教学指导性不够,前瞻性差,而这恰恰才是教研的关键所在。
2.参与教师的主动性不够,创新意识不强。课题研究中,部分老师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际调研、查资料、搞探究,有的甚至疲于应付,打擦边球,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研。
3.研究不够深入,切实性、实效性不强。
部分教师由于怕影响考试成绩,或“教”与“研”的矛盾处理不当,导致其研究不能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论文原创力不够,课题研究切实性低,凌空蹈虚,不着大地。
以上即近年来我校课题研究的情况及实效性分析。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重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参与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继续提高课题研究的切实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科研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