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文章内容
            ★★★ 【字体:
夏高教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1    

为师当如李镇西

复习班历史组 武胜利

李镇西声名远播,始于《爱心与教育》的出版。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李镇西的一举一动,先是阅读了他的《从爱心走向民主》《教有所思》《做最好的教师》《心灵写诗》等著作,后又在网上“侦察”李镇西的行踪,并经常到“李镇西之家”偷袭一番,看看有没有可以带走的东西。随着对他认识的深入,我感到李镇西不愧是全国教师的榜样。

作为教师,李镇西实现了兴趣与职业的统一,他是幸福的。从李西著作的字里行间,我都能够深深感到他与学生共处的快乐,他们一起登山、春游、野炊、摔跤、点篝火、唱歌……在节假日,彼此充满着依恋。李镇西还经常把学生请到家里,共同生活。用他的话说:一天不见学生,心里就感到失落。读着李镇西的书,我眼前经常浮现出孔子与弟子们在树下盘腿而坐,畅谈理想、其乐融融的景象。像他这样与学生“混在一起”,打成一片,息息相通,快快乐乐的教师生活,才是真正地享受幸福!

要建立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付出,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矫情。对于很多苦于找不到别的出路,上完课就是获得解放,对学生“眼不见为净”,不得不在教师行业里混下去的教师来说,便不可能真正享受到这种做教师的幸福。那些出于功利目的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完全是“工作需要”,与真情无关,也不可能享受到这种做教师的幸福。

面对李镇西的从容、自然、陶醉,有人说他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料。这话我不认可。从李镇西的成长历程看,师范刚毕业那几年,他也曾经试图脱离教师行业,只是条件不具备,他继续留在了教师队伍里。可见,李镇西对于教育的热爱,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因此,这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学习的方法就是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讲求奉献,当你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的时候,你就会慢慢地爱上教育,就会感受到从事教育的幸福

作为教师,李镇西找准并坚守了自己的岗位,他是伟大的。可以说,成名后的李镇西有很多“教而优则仕”的机会,但他没有迷失自己,不为所动,始终坚守着三尺讲台。2003年,李镇西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组织安排他到成都市教科所工作,面对这许多人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事情,李镇西并不贪恋,而是几次三番地要求回到属于自己的教师岗位。应该说,此时的李镇西,要当官,有作为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导师的照料,可以说如鱼得水;要进高校,本已经是名人的他加上苏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可以说是争相聘请的香饽饽;至于较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则是他早已放弃的“鸡肋”。

作为教师,李镇西的伟大不在于他坚守了教师岗位,而在于面临诸多的诱惑他依然坚守教师岗位!

李镇西找准并坚守了自己的岗位,还表现在他不被别人的鼓吹和众多的荣誉所倾倒、迷失。在网上,向李镇西求教的教师可谓络绎不绝,如果是别人,往往会被这种“热情”所打动,于是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欣欣然地给网友出谋划策,对他们指手画脚,享受全国教师教师的荣耀。而李镇西并没有这样,他始终保持清醒冷静头脑,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他一再向网友申明,对于他们的求教,只能表示抱歉,因为自己精力有限,必须把所负责的学校和班级放到首位,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李镇西注重走好当下的每一步,他是充实的。为了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李镇西给自己制定一个近乎苛刻的计划——五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节课;思考一个教育或者社会问题;找一个学生谈心;读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样繁重的工作日程安排,坚持三两天是可以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没有超人的毅力,几乎是天方夜谭。扪心自问,作为教师,在这五个中,我们能够做到几个?许多教师,不要说全部做到,恐怕连其中的一两个都没有做好。因此,当我们感叹成绩不如人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想到付出的差异?

除了五个一工程以外,李镇西还提出了四个不断。即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写作。正是这样,他的专业成长具有了可持续发展动力,他始终是教育行业的领跑者。我们很多教师,也曾经努力过、奋斗过,甚至还取得了相当地成绩。但是,他们不能够持之以恒,不能再接再厉,容易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所以常常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

李镇西的成绩是巨大的,步伐是坚实的,成长是可持续的,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不能仅仅局限于羡慕李镇西的成绩,佩服李镇西的毅力,而要以李镇西为榜样,不断地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

从开展研究性学习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体会

高一生物组 代贵升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高中教学阶段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其主要内容之一。2004年7月,夏邑高中生物组已完成省级教学课题——《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的研究,并顺利结题,被评为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我校生物科全体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已逐步将其推广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作为这一科研课题的继续,2009年我校生物组又承担了国家教育部教育改革项目——“综合实践课堂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子课题《中学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且逐步应用于生物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中。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创设情境,用接近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会,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物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研究自开题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手段,结合教材编写顺序,兼顾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季节、外部条件等因素)在每章节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专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调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切身感受并相互交流;而教师则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指导和帮助,从整体上调节和把握每一个研究专题的进程,指导协调自主研究和课堂学习的关系,了解每一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评价,我们则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通过图表、文字总结或学术演讲的形式相互交流,是研究成果与当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既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又使生物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从而实现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目标。例如:在《绪论》部分开设“生命的探索”研究专题,该专题又包括:“认识生命,认识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测序与分析方法简介”、“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基因的诱惑”、“同龄人对基因组计划的认识”等若干子课题;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开展“细胞癌变、衰老的原因”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过程探究”等专题;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开展“影响细胞质环流的因素”、“不同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无土栽培与植物缺素症分析”、“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取代材料研究”等专题;在《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开展“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含羞草叶片应激性及其原理”、“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等专题;在《生物的生殖发育》部分开展“蝌蚪的变态发育研究”专题;在《遗传和变异》部分开展“甜玉米与非甜玉米的杂交实验”、“豌豆与香豌豆的杂交实验”、“色盲的调查探究”等专题;在《生物与环境》部分开展“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温室效应的成因、现状、发展趋势调查”、“城市周边水污染状况的研究”等专题。

学生的研究结论可能很简单,但研究性学习本身“重过程、轻结论”的内在规定性让我们看到:通过开设生物综合实践课程,学生逐步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学间既能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通过生物综合实践课程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习观念不断更新,并且具有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这都将成为学生一生中宝贵的财富,为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起到巨大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因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在开展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应少而精,切忌过多过乱、虎头蛇尾;课题宜小不宜大,要贴近生活,贴近教材,既要有研究价值,又要有助于生物教学活动,还要有研究条件,不能强硬照搬。

两年多来通过对高中生物选修内容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原则、方法、模式,目前已基本获得和建立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框架。针对我校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全体成员因材施教对选修1内容以“专题——课题”形式展开。本模块有6个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和“DNA和蛋白质技术以及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各个专题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每个专题下设2~3个课题,大体上也相对独立。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指导学生完成5~7个课题的研究活动,以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获得高中阶段的2个学分。

课题组本着“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的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两年多的尝试研究且获得阶段性成果,与以往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过程相比,课题展现更加真实、丰富和完整的科学探究情景,学生拥有从选择课题,了解、分析背景知识,理顺研究思路,设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到评价结果的独立自主权,其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此教学模式是由师生根据学习、考试方式共同选择,在任务驱动下真实的科学探究实践,对提升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作用巨大。几年来的高考应试能力充分显示,我校同学已冲破生物综合能力应用考题“在新情境、新思路下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方面的瓶颈制约,几年来在理综试题中,生物科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优势学科,并得到周边同行的认可和借鉴。

总之,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综合技术实践课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始终坚持,迎难而上,逐步完成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重视与现实生活联系,强化学生思维培养和动手能力新理念”的引领任务。

历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点滴

复习班历史组 丁侠

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是什么呢?是“语言”。历史学科是一门语言性很强的学科,语言对我们的教学,就像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动作和姿势对于舞蹈一样,有一种不能分离的关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怎样使用语言的力量来粘住学生的思维和心灵。

一、要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是历史课教学的基石。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只要你善于钻研教材,多动脑筋,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就会出现。我通常采用的开场白有设置情景导入、歌曲导入、故事导入、诗句导入、谈话导入、录像导入等等。例如我在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时,播放歌曲《大中国》,那优美流畅,豪气十足的旋律深深打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在歌声中我及时问道:听了这首歌的第一段有何感想?学生们思绪万千,积极性很高,踊跃发言。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这句歌词讲得多好呀。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在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那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与旧中国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二、语言设计要以疑启思

叶圣陶先生有诗云:“愤悱启发最精纯。”历史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作为教师的语言设计要善于巧设疑问,于无疑处设疑,形成矛盾,激发学生去解决矛盾。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没有质疑就没有思考。如我在讲述西汉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时,一般教科书均对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作详细介绍。认为刘邦建立了汉朝400年基业,素以豁达大度而著称是个圣明君主,但真的是这样吗?这里就可以向学生质疑,提出带有批判性的问题,然后向学生介绍刘邦在参加农民起义前,好酒好色又好赌,整天游手好闲,至于借邻里的钱物不还,更是习以为常。只是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后,因足智多谋,善于用人,才成为一代君主。刘邦本性到底如何,令人回味。通过对教科书的质疑,丰富了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满足了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语言的设计要注意一个“趣”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强烈欲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老师要善于借助风趣的语言艺术创设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乐学情境。如讲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剥削人民时,可引用一幅当时流行的对联:“自古未闻粪要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为“民国万税”。这种嘻笑讽刺辛辣,入木三分,往往胜于怒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见风使舵加入协约国,背弃同盟国的原因时我说:“意大利,意大利,意在获得大利。谁有利于它就投入谁的怀抱。”既讲清了原因,又点出了大战的性质,同时妙趣横生。

四、语言设计要高度概括

唐人刘知几曾说:“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更是课堂教学语言精炼的鲜明特征。思维首先应抓概念,指因为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学生凭借它才能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自己对知识进行高度概括的能力,才能做到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那种无层次、无逻辑、无系统以及颠三倒四、累赘拖沓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更谈不上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将内容概括为“一同盟,二绥靖,三转折,四会议,五战场,六影响”,这种经过高度浓缩、概括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总之,历史课教师应是设计和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工巧匠。只有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勤学苦练,才能很好掌握教学语言这门艺术中的艺术。

用语言粘住学生,使我们上出一堂堂令人入迷的好课!

兴趣来自课堂

高二地理组 刘新党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 ,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理科怕物理,文科怕地理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地理,喜欢上地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下四种方法:

首先、用直观体现兴趣

地理以抽象为名,难倒了不少学生,能不能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的具体,这是摆在我们地理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发挥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如我在教学台风这一部分教材时,先是展现台风带来的自然灾害惨状,激起学生对台风的强烈求知欲望。而后再呈现台风运动中的俯视图、侧视图,让学生认识在运动中台风的威力,这样就会更进一步揭示台风危害的秘密;在此后,展现台风的静态彩色三维立体结构图像和黑白色示意图。这样不仅让台风危害的原因逐步显现,还可以让台风图形更是逐步接近考试,遵循了认知的由表象到本质,教学的实用性。可见,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简化了教师的教学语言,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事实证明,学生对此别出心裁的引入特别感兴趣,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大大地提高。学生有一种完成了艰难任务的成就感,激励了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用实践培养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教学《确定地平面方向》这一活动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学生实践完成指南针定向、太阳定向、太阳和手表定向,其中太阳定向要求学生在课前日出时完成。并对比三种定向的结论、对比其他同学的结论来相互验证利用这些方法定向的科学性。再如,教学河流凹岸与凸岸水流的侵蚀状况对比时,我们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对河流的凹岸与凸岸水流的侵蚀状况进行观察对比,通过观察学生就会长时间记住了凹岸受侵蚀、凸岸被堆积。这样学生不仅放松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可见,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和形成。

第三、用热点激发兴趣

现在地理教材中,精美的地理景观图片少,与时事结合得也不够紧密。课上可展示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精美地理景观图片、时事新闻图片、资料。如我们可以引用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以此为题材教学地震的含义、地震构造的结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等知识。教学时辅以视频、幻灯片介绍,让学生从热点中不仅感知到相关知识,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与邻友善思想的情感教育。 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可通过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如本人在教学中碰到一疑点。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课本和学生的资料上有关我国的邻国个数发生了不一致,课本上为14个、一些资料上为15个,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于是我告诉学生一些资料上认为是15个是因为把锡金也包括进去了。学生还是不解。本人对此问题也未深究,于是我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锡金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吗”,搜索后出现了一个“中国为何放弃了锡金”的一个网页链接。点击后网页打开了,有关中国、印度、锡金的历史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 锡金曾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它17世纪建国,是世袭君主国;19世纪,被英国强行占领;1949年印度派兵进驻,一年后,印度宣布是锡金的“保护国”。1973年印度对锡金实行军事占领。1975年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 印度的侵略行为完全违背了中印两国当初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上当时中印边境战争的阴云未散,双方尚未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因此中国一直拒绝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仍旧把锡金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看待。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但是,在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中国在锡金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却松动了……”。看完后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后我进一步指出,以前的课本也是将锡金看成一个国家,现在课本将它删了,而一些资料书没及时改过来。这一过程既解决了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疑点,激发了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还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实用巩固兴趣

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以应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地理学科中有许多使用的东西。如:2010年冬季,河南扶沟县发生地震,位于商丘夏邑(本地)有震感。震后,我立即要求学生翻开高二选修课本79—81页复习“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由于本地从未发生过地震,本地人对这些知识不完善,且无实践经验。趁此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自救措施与教材中的自救措施进行对比,这样不仅牢固相关地理知识,还以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理知识的使用性。

乡土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乃至学校所在地区,进而树立学生的环境理念,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爱乡爱国的深厚情感,都是十分重要的。乡土地理由于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更为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适当举一些乡土地理知识的实例能让整个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如针对夏季天气多变的特点,让学生懂得一些看云识天气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看不到短期天气预报的缺陷,还可以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所在。利用身边的科学现象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地理知识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听课想到的

高三历史组 孙冬玲

作为一名教师,从听课中会学到很多很多;当然,一般地,我们都是从中取其优点。然而我从今年的听课中,通过找别人的不足也学到好多东西,现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我们现在正处在新课改中,然而听了一些老师的课,我认为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贯彻得不够好,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及探究这些新课标强调的理念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他们还是限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想起刚刚实行新课改的那一年,老师们干劲儿挺大,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性,学生们积极探究,通过讨论,对一些问题掌握得较好,因为他们理解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教师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教学道路上,又走回了原来的模式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我们就会找到新课标下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成绩也会随着提高。因此,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坚持下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其次,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都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其中一个目标,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想,也许有些教师认为这一目标相对于其它两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来说不太重要。如果这样认为,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价值的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教育的关键又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要经常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积极引导。我认为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我们可以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找到一些很好的建议,在这里,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涉及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备足了课,我们在上课时就能在适合的内容中穿插这一教育目标,只要我们做了,并且坚持下去,何愁不会教育好学生呢?

再次,有个别教师教学语言不太好。当然,这个要求也许有些高,因为毕竟每个人的脾气、性格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幽默、开朗,而有的人天生内向,不苟言笑,所以他们的教学语言也会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感兴趣,我们要努力实现教学语言的突破,我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多搜集一些资料,多看一些课外书,拓展一下我们的知识面,不要拘泥于教材,去查找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有趣故事、歇后语,或者举一些学生们喜好的趣闻,学生们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当今世界的一些焦点问题,等等。这样长期下去,学生肯定喜欢听你的课,随着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再加上其自身的努力,学习成绩肯定也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听课,我们不但可以直接吸取别人的优秀教学方法,也可以间接地从别人的不足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凡事要多思考,多借鉴,多探索,多总结。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